我叫朵朵垒富优配,今年6岁了。有一次我高高兴兴的举着绘本跑到妈妈面前,眼神却总往茶几上的手机屏幕飘。
于是就对妈妈说:"妈妈我想玩手机",没想到妈妈头也不抬,“不许看,毁眼睛,有什么好玩的,一边看绘本去”,然后自己抓起手机饶有兴致的看了起来。
“妈妈,你凭什么不让我玩手机!”我争辩道,接下来的画面你们都能猜到,我免不了一顿被训斥。
不过,你们家长可能不清楚,一味地拒绝孩子,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,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。这个看似常态的回答,其实
已然成为新时代育儿的重要课题。
禁果效应的启示
心理学中的"禁果效应"告诉我们,被严格禁止的事物往往更具吸引力。
你们家长以"对眼睛不好""会变笨"等理由粗暴拒绝时垒富优配,孩子接收到的并非理性认知,而是被压抑的渴望在暗处滋长。就像溪流遇到顽石,越堵截越会形成漩涡,最终可能在某个疏于防范的时刻冲破堤坝。
展开剩余70%孩子们需要的不是一堵冷硬的围墙,而是可以生长的“藩篱”。
倾听孩子的心声,理解需求背后的原因
孩子的每一个需求,背后都隐藏着他们的内心世界。
当我们孩子提出想玩手机的请求时,你们家长首先要做的,不是急于拒绝或批评,而是静下心来,耐心倾听我们的心声。
试着理解我们为什么想玩手机,是无聊了?是好奇?还是想和朋友们一起玩游戏?这就像一颗种子,只有找到适合它生长的土壤,才能生根发芽。
如果当时妈妈没有立刻拒绝我,而是温柔地问:“小乖,你为什么想玩手机呢?是想和朋友一起玩游戏吗?”我就会兴奋地说:“是的!我的朋友们都在玩一个叫‘xx世界’的游戏,他们邀请我一起玩,我还可以和他们一起建造房子,探险!”通过倾听,妈妈就了解了我想玩手机的原因是出于社交和探索的需求。
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需求,而不是简单的贪玩或沉迷。
心理契约的建立
家长制定规则时可以借鉴"心理契约"理论。
当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,承诺就变成了发自内心的约定。
某个周末,可以将手机使用守则写在水彩纸上:
每天不超过40分钟,优先完成作业,周末可延长至1小时。我会用蜡笔画上太阳和闹钟,这份共同绘制的契约贴在书桌旁,比任何说教都更有约束力。
例如:
每天完成作业后,可以玩手机半小时。
周末可以适当延长玩手机的时间,但每天不超过一小时。
吃饭、睡觉前一小时不能玩手机。
玩手机时,要保持正确的坐姿,保护眼睛。
如果违反规定,第二天要减少玩手机的时间。
执行规则需要温柔的坚定。
当孩子发现手机不只是游戏机,更是连接世界的窗口,使用方式自然会趋向建设性。就像幼鹰学会振翅后,眼中的悬崖不再是威胁,而是起飞的平台。你说对吗?
辣妈语录:
站在时代的路口回望,我们的育儿智慧需要升级迭代。
与其严防死守制造数字鸿沟,不如牵着孩子的手共同绘制使用地图。就像精心培育的盆栽,只要根基扎实、修剪得当,即使在方寸之间也能长成独特的风景。
让我们一起努力垒富优配,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、和谐的环境,让他们在科技的海洋中自由翱翔,同时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鸿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